业余无线电活动的历史
远在19世纪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当一个电路产生火花,就有可能使另一不相联的电路受
到感应,这就是无线电报的胚胎。1901年12月12日(当地时间)中午12时30分,27岁的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马可尼在北美纽芬兰的一间废弃院的陋室里,揭开了无线电的新生纪元。当
时,他收到了从欧洲英国康沃尔发来的“莫尔斯电码”,代表“S"符号的“嘀、嘀、嘀”电
码声第一次成功地横越大西洋。这一消息轰动了全世界,激起了广大无线电爱好者的浓厚兴
趣,使无线电通信实验蓬勃发展起来,纷纷起来从事无线通信的研究。但是这种学问需要实验,
尤其是相互间实验,业余无线电台就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1912年各国政府鉴于国家
电台、商业电台、业余电台风起云涌,实在需要法令与规则加以限制与管理,讨论的结果把
短波(当时所谓短波是指200m以下的电波)划归业余家做实验用,当时认为波长愈长愈可作远
距离通信,200m以下频段视为毫无用场的波长。业余家被限制之后,不得不转动脑筋来利
用这个被认作是废物的短波来作远距离通信。从1923年初, ARRL发起波长在90m以下的通
信获得成功,经过几个月周密的准备,最后终于在1923年11月成功地完成横越大西洋的双
向业余无线电通信。当时的Schnell(1M0)及Reinartz(IXAM)(现在各自为W4CF及K6BJ,)
与远在法国的Deley(8AB)三个电台,在110m进行了几个小时的无线电报联络后,另外的
电台又做过100M的试验,结果亦是相同,都能够很容易地实现横越大西洋通信。业余家们的
实验证明,曾被弃为无用的短波频段,是比长波更为有效的远距离通信资源,他们还发现波
长愈短通信距离愈远,功率也可以用的愈小,只需要几瓦的功率,极小的天线就能实现全球
性通信。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这一重大发现,是无线电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为全
球短波通信奠定了基础,1924年各国政府的商业、航运、军队等部门越来越多地使用短波段
进行通信。同时,从事业余无线电实验的人很多,因此引起了干扰,妨碍正常通信业务。在
这种干扰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和各国业余家都感觉需要制定一个大家都应遵守的法
规,以保证频谱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为此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对频率进行了划分。为
了维护业余无线电家的利益,由美、英、法等23个国家的业余家代表相互商讨,于1925年
4月19日在巴黎成立了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International Amateur Radio Union),简称
IARU,以加强各国业余家间的联系,并商议一切有关业余无线电台通信的规章。1927年经与
各国政府商议决定把1.9MHz、3.5MHz、7MHz、14MHz、28MHz及56MHz各频段的一部
分频率划归业余家们作实验之用,使业余无线电通信的频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
现在IARU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余无线电组织参加,这个国际组织的秘书处设在美国,通过地区性组织开展工作。
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在当时极为先进的
通信技术曾使无数科学家和政府官员为之刮目相看,在各国政府支持下,业余队伍也
迅速壮大。
我国的业余无线电活动大概在20年代后期开始,不过当时的政府限制甚严,很难领到台
照,相反地,在华的外国人利用了“租界”的特殊地位反到可以自由设立业余电台。当时万
国业余无线电上海分会(IARAC),即在华的外国人的业余组织。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各
地大专院校有不少在校学生与部分从事无线电工作的技术人员,为了个人的爱好,用自制的
简陋设备在7及14MHz on air。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政府内迁后毅然开放业余无线电实验,特
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平洋战争爆发前,居住在上海的我国业余家们,利用“租界”这个特殊
条件,在沦陷区设立业余电台与内地业余家进行通信联络。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业余无线电协
会(CARL)在重庆成立,它是当时唯一负责管理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机构。抗战胜利后,CARL
从内地迁至南京,至全国解放停止工作,解放后,由于国际形势等原因,大陆的业余无线电活
动曾停顿了许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于1982年3月首先开放集体业余电台活
动,于北京建立BY1PK 业余电台。其后各省市陆续建立许多BY电台,打破了多年来我国业
余无线电活动的沉寂,并于1993年进行四级(收听级)个人业余无线电台竞赛。1994年7月在全国各省市进行了三级个人业余无线电台操
作证考试。
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受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实施
我国业余无线电台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在政府有计划、有组织的领导下,我国业余无线
电活动欣欣向荣的局面就在眼前。
[
业余无线电]
添加评论 | 评论/阅读(0/966)